我们中国人无论走到世界哪里,也会被家乡的饭菜搞得牵肠挂肚。胃是有深刻记忆的,少小离家老大回,回到家乡急不可待地捧起一碗炒肝,只吸溜一口就说,还是这个味儿。这人一定是咱北京人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凡是在一个地方长大的人,一定跟这个地方的饮食最亲。北京人最亲的饮食是什么呢?我说是北京炸酱面。时至今日,我还是觉得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敌一碗炸酱面,汪着油的肉末炸酱,整整齐齐的各色菜码,白白的豆芽,绿绿的青豆,红红的心里美,嫩嫩的芹菜丁,还有各种时令蔬菜,少则四碟,多也不过八碟,寒冬腊月直接锅挑,三伏暑天过下凉水,让炸酱面四时皆宜,老少同欢,永远吃不够。
我小时候最爱随母亲去姥姥家,走过长长的胡同,看着错落的平房,穿过那座深深的大四合院,每次进门时会抢在母亲的前头大喊一声“姥姥,姥爷”,就从心里觉得特别快乐特别亲,姥姥答应时的弯眉笑眼,姥爷捋着的浓厚胡须,直到今天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,让那个充满亲情的年代成为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。
姥姥经常炸好一大盆酱,准备好时令菜码,黄黄的盖帘儿上码着姥姥亲手擀好面条,那一仔儿一仔儿的面条上有着厚厚一层薄面,防止时间久了面条粘连。热气腾腾的面条一端上桌子,不单是一顿普通的家常便饭,还透着老少三代人四溢的亲情。那种亲情随着时代远去再也没有了。那时尽管房间小,一大家只能轮番上桌吃饭,虽拥挤,但温馨,今天猛地想起来这一场景,竟然眼睛里含满了泪水。
北京人的炸酱面是北京人的家乡面啊,
陕西人的油泼面,
山西人的刀削面;
河南人的羊肉烩面,
河北人的打卤面;
于本公布日期,现有股份以每手3000股现有股份的买卖单位于联交所买卖。待股份合并生效后,董事会建议将于联交所买卖的每手买卖单位由3000股现有股份更改为6000股合并股份。
西北人的牛肉拉面,
东北人的延吉冷面;
福建人的沙茶面,
广东人的云吞面;
新疆人的拉条子,
内蒙古人的饸饹面;
四川人的担担面,
贵州人的肠旺面;
上海人的葱油拌面,
无锡人的大排面;
武汉人的热干面,
杭州人的片儿川;
还有香港人的车仔面,
台湾同胞的牛肉面……
这些面和祖国各地数不胜数的家乡面一样,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,还有一种难舍难离的乡愁。
中国人吃面的历史很长,原来认为战国时代中国人发明了面条,随后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人的美食。谁知前几年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一碗面条,距今竟然有四千年了。尽管这碗面条是小米加黄米做的,可我们的祖先在那么久远的时代就发明了面条,这幸福来得也太早了,让中华民族后来生发出无数种面条,遍及祖国大地。时至今日,面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最简单时尚的美食,无所不在的速食面,给了多少饥肠辘辘的国人一份暖暖的心满意足。
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
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博物馆藏
北京的炸酱面是北京最朴实的美食,那最豪华的北京美食是什么呢,那一定是北京烤鸭。北京烤鸭最解馋,软软的荷叶饼裹上蘸满甜面酱的鸭肉,再加上爽口的葱白,咬一口想两口,咬两口想一只。我问过许多北京人,什么是北京百吃不厌的美食,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地都说是“北京烤鸭”。记得儿子早年出国留学的日子,每次放假回到北京,没放行李就奔烤鸭店,必须吃个肚儿歪才心满意足地回家。看着儿子急不可待的吃相,才知道家乡美食的魔力,才知道文化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沉甸甸的一份积累。
北京自忽必烈定为首都起,七百五十多年积累了数不清吃食,大吃中吃小吃,各领风骚。大吃宫廷满汉全席,中吃四九城各色餐馆,小吃沿街挑担的叫卖,其中小吃最接地气。
糖葫芦摊
《赫达·莫里逊的中国》相册
拍摄者:Hedda Morrison(赫达·莫里逊)
记得四十多年前,我二十几岁,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做文学编辑,家住东四十二条,一个寒冬的半夜,我骑车回家路上,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,快到家时,在东四九条西口,远远看见路灯下支着一个食摊,大锅热气腾腾,与漫天大雪形成一幅绝美图画。我的最爱~卤煮火烧,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叔,孤独一人在等待客人。我将自行车支好,胡撸一下板凳上的积雪坐下,点了一大碗卤煮,要了两个火烧,又加了肺头,看着大叔冻得通红肿胀的手,切着火烧,心中不由一动,边吃边和大叔聊起天来。大叔告诉我,他支摊卖卤煮让四个儿子都娶了媳妇,生了孙子,说时脸上荡漾着幸福。大叔看着我吃得香,冷不丁地告诉我一句话~人哪,只有享不了的福,没有受不了的罪。
一碗卤煮和一句俗语让我感动了很久,至今记忆犹新。中华民族忍辱负重,砥砺前行,多好的百姓啊,知足常乐,乐天知命。事隔快半个世纪了,今天想起,心里仍流过一股暖流,仍有回到那一刻的愿望。卤煮~香飘四溢,雪花~漫天飞舞,黄黄的路灯虽不明亮,但谁见谁亲。
这就是无数作家写过的乡愁,它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民谣。离开家乡有,没离开家乡也有,乡愁是一种熟悉的文化,它一定从吃开始,包括你生活所熟悉的一切,语言,环境,气候,风土人情。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民谣,可以抒情,可以沟通,可以解忧,还可以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记忆。
我北京生北京长,吃遍了北京的各种吃食,小时候喜甜,多甜也不嫌甜;长大了喜咸,那也不能齁着。现在流行一个网络用语~可盐可甜,意为既可以帅酷霸气,又可以可爱软萌,风格多变,无缝切换。想想也是,对我而言,多半个世纪都过去了,沧桑巨变,找不出从哪年哪月哪天变的,但家乡的味道没有变,它是无法割舍的乡思乡情;乡音乡亲;乡土乡愁;乡间乡邻;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被自己宠坏了的胃,无论走到哪里正规配资炒股网,只要有家乡美味,什么时候都是快乐的,都会知足这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