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至今日,我觉得我们需要一种更新型的亲子关系,不是互相牺牲,而是互相尊重怎样申请杠杆买股票,互相成就。
——豆瓣鱼,《读者》2021年第10期
有一天,看到朋友在网上晒出自己跟儿子的聊天截图,感觉她在跟机器人对话。
朋友: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?
儿子:还行。
朋友:那老师教了什么啊?
儿子:没教什么。
朋友: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啊?
儿子:没有。
这一问一答,孩子的回答都是想赶紧结束聊天,全程没有多余的互动,纯尬聊。
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的聊天就是这样,一方热情地问,但另一方却随意应付。
为此,父母始终不解:为什么自己用心沟通,孩子还是爱搭不理呢?
有位作家说:
“父母子女之间心灵上的隔离,是爱的方式缺乏技巧而造成的。”
父母向孩子表达爱得有方法,说对话,做对事,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最厉害的父母,都会主动跟孩子讲这3种话,越讲亲子关系越好。
来源:视觉中国
父母讲“废话”,孩子轻松成长
知乎上有个高赞问题遭无数人吐槽:跟爸妈谈什么都能扯到学习上!
“我说肚子饿了,我爸说饿了就要好好学习,不然以后没饭吃。”
“我拿了重的东西说好累,我爸说知道干活累就好好学习,不然以后干辛苦活。”
“不管我跟他分享什么有趣的事,他全都判定为耽误学习,然后还怪我不跟他亲近。”
在很多父母看来,跟孩子聊天是“闲事”,催促提醒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才是正事。
却不知道,一天到晚只盯着学习,重复“好好学习”“多看书”这样的话,孩子早就烦了。
孩子觉得父母只关心学习,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,亲子间的隔阂越来越大。
跟孩子聊天最好的方式,是放下“功利心”,多与孩子闲聊,说点“废话”。
这个“废话”无关学习,比如孩子关注的娱乐新闻、电影电视节目、游戏八卦等。
找到孩子的兴趣点,孩子会感到放松和被理解,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。
作家刘娜分享她跟孩子的日常。
每天孩子回来,她都会跟孩子闲聊,谈天说地。
孩子高兴地说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的情景,她就明白孩子在学习上没问题。
孩子分享和朋友在一起的场景,她会知道孩子的人际关系如何。
孩子抱怨哪科的作业多时,她就意识到孩子遇到难题了,进而观察孩子能不能自己解决问题,是否需要她的帮助。
父母经常跟孩子闲聊,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,发现孩子的需求,孩子也能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得到能量和滋养。
《父母的非暴力沟通话术》一书中说:
“正视孩子的需求,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跟孩子沟通,要多跟孩子聊‘废话’。如果你和孩子能一次闲聊一个小时以上,基本上沟通不会有什么问题。”
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,只要父母不首先把沟通的大门关上,孩子大多乐意跟父母交流。
身为父母,不管多忙多累,每天抽点时间,问问孩子今天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,跟好朋友都聊了些什么,最近是否经历着某些困扰和烦恼……
如果孩子不愿意说,多耐心地尝试,释放善意;如果孩子说了,不要去评判对错,要像朋友一样,平等交流。
来源:视觉中国
父母说“情话”,孩子更能感知到爱
中国父母,似乎对开口说“我爱你”有些障碍,甚至觉得,说太多好听的话,会让孩子骄傲自满。
于是,为了让孩子变得谦逊,便习惯贬低孩子,却不知道这对孩子的伤害极大。
有一个视频,将孩子受父母言语打击后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出来。
视频一开始,出现了一张象征孩子的光滑白纸,上面印着可爱的娃娃。
父母每说一句“你怎么那么笨”“这点小事都做不好”,或者出言攻击孩子“你就是个蠢蛋,我不喜欢你”,那张纸就被抓捏一次。
到最后,原本光滑的纸,成了一个皱巴巴的纸团。
纸上印着的娃娃图案已经看不见了,被层层包裹起来。
看,在父母的语言伤害下,孩子被伤得“体无完肤”,最后被迫把自己藏起来,筑起一道防线。
心理学家马歇尔•卢森堡博士在《非暴力沟通》中指出:
“言语上的指责、嘲讽、否定、说教以及任意打断、拒不回应、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,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。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、隔膜、敌视。”
没有谁当父母是为了破坏孩子的人生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、善良、有爱。
只有用爱代替否定,用情话取代打击,给孩子传递足够的温暖和爱意,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人生。
作家徐徐的儿子刚出生时,她每晚睡前用婴儿油给儿子按摩,儿子会特别满足,整晚都睡得很香甜。
她经常对儿子说“我爱你”“你是我的宝贝”,亲亲儿子的小脸蛋,儿子也会甜甜地回应“妈妈,我最爱你了”。
每当儿子发表观点,无论是否和她一致,她总会强调:“儿子,你的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,你这么爱思考让妈妈很开心。”
在肯定和鼓励下,儿子性格沉稳坚定,不畏艰险、不怕挑战,和朋友相处谦让有礼,善于表达感情。
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,来自父母的爱和认可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养分。
父母不吝对孩子表达赞赏、肯定和认可,会让孩子清晰感受到自己的分量,明白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,都有父母的爱和关注兜底。
哪怕他日后离开了家,遇到再难的事,只要一想到父母的爱,也会浑身充满力量,坚定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。
来源:视觉中国
聊“悄悄话”,更能走进孩子的心
最近看热播剧《小巷人家》,有一处场景很感人。
闫妮饰演的妈妈黄玲,因不愿意婆家安排外甥到家里住,怕影响儿子高考,跟公婆起了争执。
甚至表示宁可离婚,独自抚养两个孩子,也不会让孩子牺牲。
面对众人的指责和儿子的不解,黄玲到儿子房间细细讲明了原因。
儿子听了她的话后也流下眼泪,理解了她的苦心。
正是黄玲关起门来,特地跟儿子私下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,才得到孩子的理解。
作为父母,有些话不方便当着别人的面说给孩子听,这时单独和孩子说些体己话,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。
尤其是需要顾全孩子面子的场合,父母的“悄悄话”还能滋养他们的心。
身边一位朋友分享过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:
那时他7岁。一天,他请小伙伴来家里玩,结果在追逐中,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。
妈妈走出来时,看到满地的玻璃渣和几个傻傻站在原地的孩子。
当时气氛有点尴尬,但妈妈抑制住情绪,把残局收拾完后,温柔地对大家说:“玩去吧!不过不要再跑来跑去了。”
当小伙伴们走后,妈妈才跟他分析这件事他做得不好的地方,以后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。
他说,很感激妈妈在自己犯错时,既没让他当众丢脸,也让他认识到错误,比大声当面责骂他的效果好太多了。
现在他特别懂得换位思考,尊重他人。
明智的家长知道,孩子犯错或遇到问题时,要单独教育,给孩子尊严。
特别在这三种情况下,父母用悄悄话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效果会更好。
1.轻声细语地给孩子提要求。
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事,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身边轻轻地告诉他。
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,悄悄话比大声呵斥的作用大得多。
2.孩子犯错,关起门来教育。
当孩子做错事时,父母可以私下及时提醒孩子。
尊重孩子的同时,帮助他认识错误,寻找补救措施,用理解、信任和关怀的爱心去温暖、感化孩子。
3.睡觉前,鼓励和引导孩子。
充满仪式感的睡前“悄悄话”,能缓解孩子的不安,让他的身心放松和满足。
父母认真聆听孩子说话,会使孩子慢慢学会跟父母分享他的担忧、希望和心愿。
来源:视觉中国
作家爱默生说:
“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收到的爱的质量、陪伴和榜样示范。”
父母用心陪伴孩子,给孩子足够的爱,并用行动成为孩子的榜样,孩子就能从中受益。
父母用心关注多一些,与孩子多聊一点,更能了解孩子的想法。
父母说话甜度高一点,孩子的心就暖一些,孩子更有爱。
父母尊重孩子多一分,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就多一点,亲子关系更贴近。
从今天起,做有智慧的父母,做会聊天的父母,做能寓教于乐的父母,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。
作者:向阳,家庭教育指导师怎样申请杠杆买股票,爱学习的职场宝妈,与孩子共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