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宝妈吐槽,说她家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合规的股票融资工具,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。
布谷妈问她,平时家里谁陪孩子多,她叹了口气:“他爸基本不管啊,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。”
听完后,布谷妈忍不住感慨:孩子的成长,爸爸若缺席,影响真的很大!
研究表明,父亲的教育方式,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。
但如果家里有以下4种类型的爸爸,真的很难养出优秀的孩子,尤其是第一种,太扎心了。
一:“缺席型”爸爸
什么是“缺席型”爸爸?
简单来说,就是“人在家中坐,心在手机里”。
上文宝妈抱怨的,就是“缺席型”爸爸。
爸爸可能会说:“我虽然在看手机,但人在孩子身边,他能看到我,这不也算陪伴孩子了吗?”
依恋心理学指出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连接,来建立安全感。
如果爸爸在孩子身边,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,对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理。
那孩子会感到被忽视,甚至觉得:“有什么事,爸爸靠不住,下次不找他了。”
这种情况,你还不如不在他身边,至少,他还对爸爸抱有希望。
研究表明,父亲的陪伴时间和质量,与孩子的学业表现、情绪稳定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相关。
心理学家迈克尔·兰伯恩的一项研究指出,积极参与的父亲,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更强的自信心,以及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。
因为爸爸,本就是“力量”的代表。而且,他们的逻辑思维、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。
孩子耳濡目染,自然各方面能力就更强,且也会有力量感,变得更自信。
当爸爸缺席时,你缺的,不仅仅是时间,还有孩子对你的信任和依赖。
所以,哪怕工作再忙,再忍不住想看手机,也请抽出时间参与孩子的生活。
帮孩子检查一下作业,或者陪他聊聊学校的趣事,又或者带他修理下家里的东西。
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互动,能为孩子带来莫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二:“暴躁型”爸爸
“暴躁型”爸爸,他的口头禅是:“你怎么这么笨!”、“别让我生气!”、“再这样我打人了啊!”
他们情绪时常不稳定,经常因为一点小事,就对孩子发火。
这种情绪化的教育方式,不仅无法让孩子变得更好,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负面影响。
心理学家约翰·戈特曼提出,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,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模式。
孩子在面对压力或挑战时,可能会选择逃避,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。
更糟的是,暴躁情绪会形成一种“情绪传染”。
一位宝妈曾分享过这样的经历:
宝爸一检查孩子作业,只要看到孩子做错题了,就会大发雷霆,经常拍桌子、吼孩子。
甚至有一次,孩子背课文背不出,他直接上手打了孩子一巴掌。
结果,孩子一考试,就会特别紧张,甚至考前都会失眠。
孩子经常跟妈妈说:“妈妈,我害怕考不好,爸爸会发脾气,会打我。”
暴躁型爸爸,不仅让孩子感到害怕,还会让他们对家庭环境产生不信任。
优秀的孩子,需要安全感,而安全感,从来都不是靠责骂和吼叫建立的。
想要养育情绪稳定、不内耗的孩子,作为父母,我们首先得情绪稳定。
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,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“情绪缓冲区”。
当感觉自己很生气时,可以暂时离开房间,等情绪平复后再和孩子沟通。
这样的方式,既能保护孩子的情绪,还能帮助孩子培养调节情绪的能力。
三:“甩手型”爸爸
“甩手型”爸爸,不仅难养出优秀的孩子,还经常让妈妈苦不堪言,家庭难和睦。
这类爸爸,对孩子的教育,常常抱着“全扔给妈妈”的态度。
他们的逻辑是:带孩子是妈妈的事,反正我只负责赚钱养家。
教育学家黛安娜·鲍姆林德指出,孩子的成长,需要父母双方的参与,特别是父亲在规则建立和榜样作用,对孩子的人生影响重大。
如果爸爸完全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妈妈,不仅会加重妈妈的负担,还可能导致孩子对父亲的角色产生冷漠或距离感。
如果爸爸完全把责任推给妈妈,不仅会让妈妈无法高质量教育孩子,还可能让孩子觉得,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是“可有可无”的角色。
这样的孩子,会欠缺方向感和规则感,从而表现得鲁莽、横冲直撞。
一个参与感强的爸爸,能为孩子建立更全面的价值观,也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和睦。
爸爸多陪孩子玩,比如打篮球、散步、跑步、下棋等等。在游戏中,孩子能从你这里学会规则以及处事的智慧。
这样的孩子,思维更容易打开,也更优秀。
四:“溺爱型”爸爸
最后一种爸爸,看似“对孩子好”,其实是害了孩子。
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,吃零食、买玩具、晚睡觉,统统满足。
教育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,过度溺爱,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,甚至发展出“以自我为中心”的性格。
更可怕的是,这种溺爱还会削弱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威信,让家庭教育变得失衡。
爱孩子没错,但底线和规则一定要有。
孩子需要的是有原则的爱,而不是毫无界限的纵容。
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很大程度,取决于家庭的教育环境。
家有这4种爸爸,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合规的股票融资工具,希望你家爸爸不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