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C妈
不少人想让我聊聊,关于“性格冲动”“爱动手”“爱打人”的孩子该怎么引导。
类似的问题,其实有不少姐妹问过,之前咱也写文章答过疑。
但大多都发生在低龄阶段:
要么是孩子间因为争抢玩具,产生了肢体冲突;
要么是孩子闹情绪发脾气打了父母。
像娃已经上了小学,依然倾向于用“武力”去解决问题的情况,遇到的比较少,听起来也似乎更严重一些。
今天就针对这个情况来探讨一下。
首先,我想先强调一个误区。
正常来说,孩子什么时候会“攻击”别人?
当他受到了别人的“攻击”,或者是察觉到了对方有恶意的时候。
要么战斗、要么逃离嘛。
可对方只是不小心,孩子为什么也会动手打人呢?
一个最大的可能,就是他把无意也当成了恶意。
什么造成了这种认知偏差?
这个锅,父母可能多少要背一些。
现在校园霸凌事件频频爆出,很多人都觉得有件事刻不容缓,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“不吃亏”的能力。
初心是没毛病,但常常用力过猛。
很多妈妈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:
“别人打了你,你必须打回去!听到了没!”
“你自己的东西你做主,不想给他玩,你就抢回来啊!”
孩子若是跟小伙伴发生一点小摩擦、小冲突,也会异常紧张:
“怎么回事,是XXX欺负你了吗?!”
“你们老师没说他吗?不行,必须让他道歉!”
凡事过犹不及。
父母越是强调“一点亏都不能吃”,对冲突越是敏感,孩子就越会陷入一种“受害者心理”。
但凡自己的利益有一点点亏损,他就会斤斤计较,毫无同理心,得理不饶人——
“你碰了我一下,不是故意的也不行,我就要打回去!”
“那个玩具是我的,你凭什么拿!给我还回来!”
这样的孩子,看似不容易被欺负,实则早已四处树“敌”,大家都会“畏而远之”。
所以,如果孩子特别“冲动暴躁”,我们也要反思下,自己是不是有点过于紧绷了。
可以教孩子不吃亏,但不应给他传递一种别人都带着敌意的观念,让他有受害者心理。
我养育俩娃的一个经验:孩子跟孩子真的不一样。
有些时候,孩子没那么计较,我们就不用刻意提醒,不然,反而会提高他们敏感的阈值。
别人的无意也会被解读成有心,愈发得理不饶人!
这其中的度,还是需要我们父母把握好。
其次,还是要思考一下。
抛开对方的动机,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孩子“动手”的底层原因是什么?
是他们想要控制住局面,想要解决问题。
别人说了他、碰了他,惹到了他,他拿这些人没有别的办法,想要把局面压住,最趁手的那把道具,就是“武力”。
发现重点没——没有别的办法。
那什么是“别的办法”呢?
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曾经说过:
“能言语沟通的人一般都不暴力,不会说话的人才暴力。我发现爱动手的都是不善说的,他说不出来才动手。”
所以,语言沟通,是解决孩子“动手”问题的一个关键。
当然,像两个孩子差着几岁,即便同是语言问题,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娃,那也不是同一个level的。
所以这个事儿,咱得分情况看。
一是,年龄问题导致的能力不足。
对于弟弟这个阶段或者更小的孩子来说,多半是出于能力上的欠缺。
他们还不太能熟练的用语言表达诉求。毕竟储备的词汇量有限,即便想说也常常会词不达意。
尤其他跟姐姐有矛盾的时候,气得不行了,说又说不过,哪有呼一巴掌来得快?
所以,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:
一方面要给他时间,去细水长流的发展语言能力。
另一方面,要教会他,事情发生的当下,怎么用语言表达愤怒。
经常听到有家长说,我已经反复教育孩子“打人不对”了,为什么他还是一言不合就动手?
说句扎心的,因为你只告诉了他“不能打人”“不能动手”,但再遇到这种事,不打人还能怎么解决,却闭口不谈。
这可是孩子意会不来的。
所以,一定要明确方法——除了动手,还能怎么做。
关于这点,我之前也分享过一个技巧:
提高音量+表达感受+提出诉求,然后根据情绪的强烈搭配语气。
“你打了我,我很生气,我不喜欢你这样做,你不能再动手了”
“你不让我的车加入,我很不高兴,游戏是要大家一起玩的”。
“你这样做让我很不舒服,我不想总是当小兵”。
公告称,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净额有所增加主要乃由于以下各项所致:由于中国香港出现COVID-19 第五波疫情,以致对COVID-19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及COVID-19检测服务出现庞大需求;及由于边境限制放宽,以致跨境或海外旅客对COVID-19检测服务的需求有所增加。
“我很生气,不能抢我的玩具”。
两遍三遍孩子没变化,就五遍、十遍…只要有冲突,都是学习的好机会。
二是,家庭养育方式导致的习惯问题。
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而言,能力就不再是关键。
我相信,大部分上了小学的孩子,已经有足够的“清楚表达”的能力。
一句“你不要碰我!”“我生气了!”“你再这样我就告诉老师!”难道还不会说吗?
肯定是会的。
那为什么,他们依然会选择使用“暴力”?
问题的根源,就在于习惯。
也就是说,被别人冒犯的时候,他大脑还没来及组织语言,手里的巴掌就已经落下了。
这类很大的原因,就是家庭养育中,父母可能没有给过孩子太多用语言沟通解决问题的机会。
不只是冲突。
孩子有需求,想争取你同意的时候;
认为自己被冤枉,想辩解的时候;
觉得你说的不对,想争论的时候……
这些语言沟通的窗口,有没有曾经被你一句“闭嘴”而切断?
中国式家庭,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——对孩子,我很爱你,我也可以庇护你,但是,你必须要听我的。
有不同意见?争辩?顶嘴?
不允许!
用嘴说的路,都被堵死了。
那孩子还能有啥招?
“好,不听我说,我就摔门!扔东西!踢凳子!推你一把!”
长此以往,遇事先动用肢体,也就成了习惯。
在家庭模式中习惯了这样的做法,出了家庭,自然也会下意识的拿起自己最擅长的那一套。
慢慢就忘了,其实还有“语言沟通”这个武器可以用。
反倒是,如果孩子在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,常常靠自己的“三寸不烂之舌”解决问题。
那语言也会成为孩子“拿来即用”的那个顺手工具。
千万记得,“用进废退”的可不是只有脑子。
还有沟通习惯!
其实所谓的沟通能力也好,习惯也罢,都是在不断的跟父母“做斗争”的过程中,慢慢完善起来的。
如果一个孩子语言能力足够强大,便不会借由武力这种外力去展现自己的强大。
所以,允许孩子用言语反抗我们、说服我们、与我们争论、跟我们辩解淮南股票配资,这才是培养语言沟通最简单的方式。